隆基绿能:换“卷法”破光伏寒冬

日期:2025-10-20 10:40:53 / 人气:5


2024年至2025年,中国光伏行业深陷“寒冬”,产品价格频创新低,企业亏损加剧。2024年隆基绿能亏损高达86.1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整体净亏损达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在此背景下,来自陕西的光伏“卷王”隆基绿能,正试图摆脱传统的低价竞争和单一技术内卷,探索“技术+出海”的新“卷法”。
技术转型:从“颠覆”到“差异化”,BC技术突围
隆基绿能长期秉持“技术致胜”逻辑,2004年选择单晶硅技术路线,使其在2020年首次登顶全球出货量第一并蝉联两年。此前,BC(背接触式电池)技术长期占据其话题C位,即便在行业质疑声中,隆基仍坚持投入。2024年,隆基绿能研发投入约50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提高至6.07%,高于晶科能源的4.77%。
随着BC产能在2025年开始爬坡,其差异化优势逐渐显现。与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相比,BC产品已拥有可观的溢价空间。据第三方机构数据,BC在国内市场较TOPCon溢价9%~13%;在欧洲市场溢价更明显,工商业场景溢价达35%,户用场景溢价高达114%。钟宝申透露,去年隆基绿能在欧洲集中式市场市占率第一,分布式结合屋顶的新产品在部分国家和区域可溢价50%~150%销售。
对于市场关注的盈利节点,钟宝申给出明确时间:“预计四季度公司主营业务将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通过组件产品毛利提高的路径来实现。”同时,隆基规划2026年把国内电池产能全部切换为BC产能,2025年下半年BC开始进入从1到10的放量阶段,到9月绝大多数地区分布式订单中BC占比有望提高到50%以上。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教授也预测,未来三至五年内,BC技术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会比想象得更快。
出海战略:从“产品出口”到“生态搭建”
在国内市场“内卷”加剧的情况下,出海成为隆基绿能的另一重要突破口。早在2015年,隆基就启动海外市场战略,次年在马来西亚落地全球首个垂直一体化制造基地。与早年间单纯的产品出海不同,现阶段隆基更注重输出解决方案,融入当地市场。
钟宝申表示,隆基绿能正从产品导向转向解决方案导向,开发了矿山大型微网系统、小型系统及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目标是“未来每一栋建筑都能天然发电”。其海外布局成果显著:2025年4月与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在南美洲销售超100MW的BC组件;5月与ENGIE、中国电建三方合作,在巴黎签订超1GW订单;9月又与澳大利亚福德士河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为其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业务提供光伏组件。截至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能BC产品对外销量中约45%发生在海外市场,且4.77%的毛利率远超过国内的-4.21%。
面对海外部分地区的贸易壁垒和本土化制造要求,钟宝申强调“合规是第一要求”,企业应深度融入当地,根据不同地区需求采用多种发展模式。他提到,隆基的技术方案已帮助非洲、中东、南美等缺电或无电地区用上清洁电力,改善了当地教育、医疗和水资源保障。张海濛也指出,未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仍有增长潜力,爆发性机遇存在于技术突破带来的应用场景扩展和局部新兴市场,如巴基斯坦等市场的高速增长及分布式光伏、光储一体化等新场景。
破局关键:持续突破边界,度过“隧道期”
张海濛将行业亏损加剧解读为同质化的结果:“过去几年需求高增长导致大量同质化产能,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部分企业突破质量底线,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隆基绿能管理层认为,解决内卷的出路在于“拼技术”而非“拼价格”,需通过持续创新突破边界。
除了BC技术和出海,隆基绿能也在拓展业务边界。2025年9月,隆基被曝出参股储能企业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考虑收购另一家储能企业。这一动作与此前其专注氢能的战略不同,钟宝申表示,当“光储一体化”成为行业共识,储能产品便不可或缺。
光伏行业正迎来多路线并进的新阶段,钟宝申坦言:“光伏正迎来多路线并进的新阶段,唯有持续突破边界,才能在全球能源竞争中保持主动。”目前,隆基绿能虽仍未扭亏,但亏损已大幅收窄。对于未来,钟宝申需要更多耐心,先让公司重新走上增长路径,才能在后续更大维度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打赢能源体系变革的“大仗”。

作者:极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极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