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起诉万达事件详情分析

日期:2025-10-20 10:40:25 / 人气:6


继“限高”一日游后,万达集团及王健林再次因一起诉讼引发关注。因一桩陈年合作纠纷,万科将万达及王健林告上法庭。企查查信息显示,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因合同纠纷起诉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案件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据界面新闻了解,海南万骏为万科下属公司,此次案件源于2019年双方合作的“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万科中途退出后,双方就投资款项偿还问题出现分歧并引发纠纷。
一、从“一见钟情”到对簿公堂
根据企查查信息,海南万骏股权结构显示,目前深圳市盈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珠海横琴万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30%,二者均为万科旗下企业。万科与万达的纠葛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
2015年5月14日,万科与万达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计划在国内外项目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双方合作主要通过联合拿地、合作开发的形式进行,即由万达投资项目中商业部分,万科开发项目中住宅部分。而在此之前,万达已开始造势,发布一张内容为“二万,和了。5月14日,敬请期待”的海报,仅凭这张创意海报便引起业界猜测,指向万科与万达。彼时,万达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开发商和运营商,万科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作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二者的结合在行业内引起不小骚动。
“万万联合”并非仅为吸引眼球,而是与当时房地产行业大背景下两家企业各自诉求相关。彼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供需平衡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房地产企业发展需要新思维、新模式,万达与万科的战略合作无疑是一次全新尝试。
万达当时的发展策略是“轻资产化”,轻资产化的第一步是去住宅化,最佳合作对象莫过于万科。而万科多年累积使得体系内商业地产存量巨大,但商业地产在万科体系内属于为住宅主业配套的从属地位,万科缺乏商业地产运营思维,经营效果欠佳。
对于双方合作,王健林当时表示:“这是双方战略转型的不谋而合。”时任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则称:“我们与万达的合作,我觉得是门当户对,一见钟情。”郁亮坦言,在白银时代,任何一家发展商都不具备全部优势和资源满足需求,对万科来说做商业地产压力大、负担重,而万达则驾轻就熟。
万科与万达的实质性合作在四年后落地。2019年,万达与长春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斥资200亿元打造“长春国际影都”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达1051平方公里,欲打造世界级影视文旅项目,涵盖影视拍摄基地、文旅综合体与高端住宅等业态。随后,万达引入万科共同开发,其中万达负责文旅板块,万科负责住宅板块。海南万骏通过增资方式进入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其余85%股份为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海南万骏先后两次支付合作款共50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6月万科决定提前终止合作。万达已返还万科52.4亿元资金,但双方就投资款善后存在分歧,引发财务纠纷。当时万科要求万达再退还本金及利息共13.8亿元;而万达称已偿还52.4亿元本息,万科享受了基于万达前期巨量投资的土地成本优惠,因此不认同再支付13.8亿,仅同意再支付8到10亿元。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资产律师陆鼎表示:“从诉讼争议本身来看,双方不是首次对簿公堂。2023年6月,万科申请冻结万达商管近20亿股权,当时直接冲击了万达上市计划。当年双方曾达成和解意向,但因对土地成本优惠的法律性质及抵消规则未达成一致,最终重启诉讼。”
陆鼎指出双方争议焦点有两个:一是万科是明股实债还是可退出的类优先股。若协议明确按固定利率计算,万科主张更具优势;若条款模糊,万达可能通过“实际回报率过高”抗辩,当时利率水平不低,但如今环境下各方都不愿为当年高利率买单。二是土地成本优惠的法律定性。如果万达主张该优惠属于“投资成本节省”应抵消债务,万科不占优势;但法院也可能认定其为独立商业安排,需另案处理或通过反诉主张,这取决于当时协议约定。
二、深陷债务漩涡
2023年万科申请冻结万达商管股权时,时任国务院国资委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发布视频呼吁双方和解。刘纪鹏表示,万科坚持合同严肃性无可厚非,万达未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有些理亏,但考虑到三年较差的经济环境及土地开发政策调整是双方合作前未预料的,“双方对于诉讼金额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可在此区间内协商、谈判。”
时隔两年多双方再度对簿公堂,背后反映出两家公司当前均深陷债务泥潭,背负沉重债务压力,同时对资金有迫切渴求。
(一)万达的债务困境
万达商管是万达集团旗下最核心资产之一。根据万达商管2024年公司债券中期报告,截至2024年6月末,万达商管合并口径有息负债1375.6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302.69亿元。万达商管有息负债存量较大,一年内到期规模较高,存在一定债务压力。由于万达商管公开市场再融资渠道暂未恢复、子公司珠海万达上市进展不及预期等影响,债券价格进一步波动,公开市场再融资难度提升。
回溯过往,万达曾经历港股上市及退市、回归A股无果、再次冲击港交所等过程。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在港交所上市,但上市后股价表现远不及预期,王健林认为价值被低估,遂筹划从港交所退市并瞄准A股市场。2016年9月20日,万达商业正式从港交所退市。彼时王健林信心满满,但现实残酷,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不断加码,证监会针对房企上市融资的限制愈发严苛,万达商业A股上市进程遭遇重重阻碍。随后王健林成立珠海万达商管,计划重新杀回港股。2023年底,珠海万达商管因未能在约定时限完成上市,触发与投资人签订的回购条款,再加上此前万达商业私有化遗留的债务,对万达而言雪上加霜。
为清偿债务,王健林自2023年起频繁出售资产。今年5月,“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话题冲上热搜,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至此全国已有约百座万达广场所有权易主。此外,万达电影的控股权也转手,酒店管理权售予同程旅行等。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企查查,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存在10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金额52.63亿元,另有52条股权冻结信息;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存在47条股权冻结信息;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人信息436条,被执行总金额18.56亿元,股权冻结信息46条。
(二)万科的债务考验
对于万科来说,同样面临严峻的债务考验。截至今年6月末,万科短期借款为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1347.13亿元,而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693.48亿元,资金缺口超过885亿元。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大股东深铁开启密集“输血”。9月17日,万科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再向公司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司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这是深铁集团年内第9次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加上本次借款,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的借款累计超过250亿元。
评级机构惠誉也对万科的流动性状况表示担忧。8月29日,惠誉将万科的长期外币及本币发行人主体评级自“CCC+”下调至“CCC-”。
此外,万科管理层近来频繁变动。今年1月,在万科陷入流动性危机、郁亮等高管集体辞任的危急时刻,辛杰正式接任万科董事长。上任不满一年,辛杰便辞去董事长一职。10月13日,万科公告,董事会于10月12日收到公司董事长辛杰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与此同时,万科董事会选举黄力平担任董事长。
陆鼎指出:“外界普遍认为此次变动可能与债务化解压力有关。万科再次起诉万达,一是万科现在债务压力确实大,二是最近万科人事动荡,新的管理层需要有所作为,债务能否追回是一码事,是否采取行动是另一码事。”

作者:极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极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