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行业的 “功效叙事”,隐忧渐显

日期:2025-07-10 22:34:51 / 人气:9


当护肤行业的每个上游企业都能拿出 “独家技术” 和 “专利成分” 时,这场看似繁荣的技术竞赛,实则暗藏着行业发展的深层隐忧。在上周的化妆品行业展会上,五花八门的成分与技术名词扑面而来 —— 丝素蛋白肽、重组三螺旋胶原蛋白、重组贻贝粘蛋白…… 每个供应商都宣称掌握 “稀缺性”,却难以回答 “成分如何检测”“能否真正透皮吸收” 等核心问题。这种 “功效叙事” 的狂欢背后,标准缺位、营销失序、消费者信任透支等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一、技术内卷:从 “创新” 到 “内卷” 的异化
护肤行业的技术竞赛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活性蛋白与植物萃取成为两大核心战场。
在活性蛋白领域,重组胶原蛋白、贻贝粘蛋白等成分被反复包装,从实验室数据到临床报告,形成一套看似严谨的 “技术话术”。供应商不仅展示成品,甚至将活性蛋白开发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分装陈列,试图以 “可视化” 强化技术可信度。这种内卷的背后,既有医药级技术下沉的合理性 —— 部分活性蛋白确实在医美、创伤修复领域有成熟应用,也有资本驱动的盲目跟风。巨子生物、华熙生物等头部企业的成功案例,让更多企业坚信 “成分即护城河”,纷纷涌入这一赛道,导致同类成分的专利数量三年内激增 300%,但真正实现技术突破的不足 5%。
植物萃取则在技术迭代中寻找新机会。诺斯贝尔推出的 “植物细胞智能制造平台”,通过定向培养技术解决传统植萃活性不稳、透皮率低的问题;上海铮信生物则将草本成分与线粒体抗衰理论结合,试图重构 “天然 = 低效” 的消费认知。这一路径看似避开了活性蛋白的红海竞争,却面临同样的困境 —— 多数企业仍停留在 “概念创新”,真正能通过临床验证的技术寥寥无几。
技术内卷的初衷本是推动行业进步:竞争促使成本下降,让更多消费者享受科技红利。但当每个品牌都宣称 “独家成分”,甚至同一成分被包装成十几种 “专利名称” 时,技术的稀缺性被稀释,消费者陷入 “选择困境”。正如一位从业者坦言:“现在不是比谁更创新,而是比谁的故事更圆。”
二、标准缺位:功效宣称的 “灰色地带”
护肤行业的 “功效叙事” 之所以摇摇欲坠,核心在于标准体系的滞后。当技术创新速度远超规范制定节奏,市场便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
最突出的问题是检测方法的混乱。以重组胶原蛋白为例,不同企业采用的检测标准差异显著:有的以 “蛋白质含量” 为指标,有的侧重 “细胞活性”,还有的直接引用医药领域的检测数据。这种差异导致消费者无法判断产品优劣,甚至出现 “同成分不同功效” 的荒诞现象。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通过 “代办证书” 绕过监管 —— 二类械字号、美白特证等本应严格审批的资质,在供应链端竟成 “一键代理” 的商品,费用从 5 万元到 50 万元不等,背后暗藏 “人情关系”“数据造假” 等潜规则。
另一个隐患是功效与风险的失衡。许多品牌将医美级成分(如高浓度 A 醇、酸类)引入护肤品,却刻意淡化其刺激性。某主打 “刷酸焕肤” 的品牌,在宣传中强调 “7 天剥脱老废角质”,却未提示敏感肌禁用,导致消费者投诉量半年内增长 200%。这种 “只谈功效,不谈风险” 的营销,本质上是对行业共识 “化妆品不得有危害性副作用” 的背叛。
标准的缺失还催生了伪技术的盛行。大分子蛋白难以透皮吸收是行业常识,但仍有企业宣称 “通过纳米载体技术实现 100% 吸收”,却拿不出透皮实验数据;植物萃取被包装成 “纯天然无刺激”,实则添加防腐剂、香精来掩盖原料本身的不稳定性。当技术成为 “话术游戏”,消费者的信任便在一次次失望中被透支。
三、叙事困局:从 “功效依赖” 到 “价值重构”
“功效叙事” 的失灵,正在倒逼行业寻找新的竞争逻辑。当成分不再是稀缺品,品牌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 “我有什么技术”,而在于 “消费者需要什么体验”。
情绪价值的挖掘成为破局方向之一。养生堂化妆品总经理吴依凡曾指出:“护肤品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女性消费者既关注功效,也在意使用时的愉悦感。” 这意味着品牌需要从 “成分参数” 转向 “场景体验”—— 例如,林清轩的山茶花精油通过 “冷压萃取” 的工艺故事,结合 “东方美学” 的包装设计,塑造 “疗愈仪式感”;某新锐品牌则针对熬夜人群推出 “助眠香氛面霜”,将薰衣草精油与褪黑素前体结合,用 “护肤 + 助眠” 的场景化叙事打动消费者。
细分赛道的深耕也展现出潜力。男性护肤不再是 “缩小版女性产品”,而是针对出油、敏感等问题开发专用成分;银发族护肤聚焦 “抗衰 + 温和”,避免高浓度活性物对老化肌肤的刺激;头皮护理则从 “清洁” 升级为 “抗糖化”“防氧化”,与面部护肤形成联动。这些赛道的机会,不在于技术更先进,而在于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
对头部企业而言,产业生态的整合能力变得至关重要。福瑞达生物提出 “从成分营销到产业生态” 的转型,通过整合原料种植、研发检测、医美机构等全链条资源,构建 “护肤品 + 医美” 的闭环;华熙生物则将透明质酸技术延伸至食品、计生用品等领域,用 “生物活性材料” 的底层逻辑替代单一成分叙事。这种转型的核心,是跳出 “功效内卷”,转向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的竞争。
结语:功效仍是根基,但不该是全部
护肤行业的 “功效叙事” 并非原罪。技术创新始终是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当技术被异化为 “营销工具”,标准让位于利益,再先进的成分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未来,行业需要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规范的宣传边界,让技术回归 “解决皮肤问题” 的本质;品牌则需在功效之外,找到情绪价值、场景体验、社会责任等新支点。
毕竟,消费者最终为 “变好的皮肤” 买单,而非为 “复杂的成分表” 买单。从 “成分内卷” 到 “价值共鸣”,这场转型或许痛苦,但却是护肤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作者:极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极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