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格子间,他们一头扎进股市:一场贪婪与恐惧的博弈
日期:2025-08-31 14:45:27 / 人气:7

当闹钟在清晨 9 点 15 分准时响起,37 岁的陈波猛地从床上弹起,几乎是踉跄着扑到电脑前打开炒股软件。前一个交易日,120 万元本金仅赚 300 元的失落还未消散,他迫切希望在 8 月最后三个交易日 “逆风翻盘”。这位从互联网公司 “毕业” 后全职炒股 10 个月的程序员,本金来自年化利率 15%-20% 的网贷,账户却持续亏损。8 月 27 日收盘时,屏幕上蓝色的 “-3.8 万元” 刺痛了他的眼睛 —— 累计亏损已达 6.2 万元,叠加 5 万元网贷利息,压得他喘不过气。
2025 年以来,随着 A 股行情转暖、上证指数屡创新高,一批像陈波这样被动离职或主动裸辞的人,将股市视为 “逃离格子间” 的新出口。在社交平台上,“裸辞炒股可行吗?” 的提问不断涌现。然而,这个看似自由的 “野生职场” 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五险一金,只有 K 线的冷酷跳动,在贪婪与恐惧的拉扯中,有人日赚百万,有人一夜爆仓。股市从来不是乌托邦,只是将职场的压力与风险,以更赤裸的方式重新包装。
一、逃离与入场:为什么他们选择股市?
从格子间走向股市的人,背后藏着各自的无奈与期许。有的因职场 “优化” 被迫离场,有的对重复枯燥的工作心生厌倦,还有的渴望通过投资实现 “时间自由”。但归根结底,都是在不确定的时代里,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一)被动离场后的 “救命稻草”
陈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4 年 7 月,35 岁的他被任职的上市互联网公司 “优化”,拿到 8 万元赔偿金后,本想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但失业带来的空虚与焦虑,让他忘记了 2014-2023 年累计亏掉近 100 万元的教训,更不顾对妻子 “戒股” 的承诺,再次踏入股市。为了凑齐本金,他从度小满等网贷平台借款 100 万元,年化利率高达 15%-20%。在他看来,股市是 “快速回本、缓解经济压力” 的唯一选择。
同样被动入场的还有方先生。在央企广州总部工作 15 年的他,从基层干到财务部门,本以为能安稳退休,却因常年加班、身心俱疲选择裸辞。面对房贷和抚养孩子的压力,他在 8 月 20 日开户投入 10 万元,寄望月收益达到 20% 以支撑生活,否则就去送外卖或开网约车。但仅一周后,本金就只剩 9 万元 —— 刚好亏掉了当月房贷。
(二)主动裸辞后的 “自由幻想”
与被动离场者不同,一些人主动放弃稳定工作,将股市视为 “实现自由” 的捷径。38 岁的赵女士曾是北京某头部公募基金公司部门经理,2021 年以来金融行业降薪让她薪酬缩水 90%,失衡的投入产出比让她萌生退意。2025 年 4 月,她带着 200 万元积蓄裸辞,将 180 万元投入股市,希望靠投资收益覆盖生活成本。刚入职场两年的 00 后齐先生,则因 “工作心烦”,拿着 300 多万元本金全职炒股,却很快发现 “压力比上班大得多”—— 当一天亏掉 40 万元时,他才意识到 “上班只是烦,却不会亏自己的钱”。
95 后林山的选择更显冲动。在江西某市属融资平台工作两年的他,因担心 35 岁面临 “末位淘汰”,在 27 岁时裸辞。2023 年 11 月入市的他已投入 64 万元,亏掉 45 万元,却仍向家人隐瞒辞职事实,躲在出租屋里寄望 “今年回本”。对这些年轻人而言,股市似乎是 “摆脱职场束缚” 的出口,却忽略了其背后更高的风险。
二、股市生存图鉴:有人稳健盈利,有人深陷泥潭
股市的门槛很低,开个账户、转入资金就能操作;但持续赚钱的门槛极高。同样是离开格子间炒股,有人凭借成熟策略实现稳定收益,有人却在追涨杀跌中血本无归,差距源于认知、策略与心态。
(一)理性派:以策略为盾,赚 “慢钱”
赵女士的经历展现了理性投资的可能性。作为十年老股民,她深知个股与主动基金的风险,选择以 “网格交易法” 投资 ETF——“每涨 3% 卖一份,每跌 3% 买一份”,且 “只动盈利不动本金”。尽管 4 月初入市第一天就亏掉 10 万元,她仍坚持既定策略。6-7 月,她每月盈利约 5 万元,8 月截至 27 日盈利 3 万元,足以覆盖 2 万元家庭开支。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年化收益 10%,最大回撤 5%”,在市场走高时逐步减仓控制风险。
被称为 “巴哥” 的老股民则践行价值投资。2015 年亏光 50 万元本金后,他转向学习巴菲特理论,只投 “白马股”,2018 年开始全职炒股。2024 年他收益率达 30%,2025 年至今虽仅 6%,却并不焦虑:“关键在于持续性,要赚慢钱、稳定赚、长久赚。” 在他看来,短期市场波动无关紧要,认知与耐心才是盈利的核心。
(二)投机派:被情绪裹挟,追涨杀跌
陈波的困境则是投机者的典型写照。他沉迷 “抄底” 上涨趋势中回调的股票,却屡屡判断失误。2024 年 10-11 月赚 18 万元后沾沾自喜,却在 12 月 A 股回调中亏光利润;2025 年春节后踏空上涨行情,匆忙买入横盘股后亏 3 万元 “割肉”;4 月加仓后单日浮亏 7 万元,7 月牛市中仍 “两头挨打”。更致命的是,他用网贷资金炒股,高额利息加剧了焦虑,让他在操作中更加急功近利。8 月 27 日亏掉 3.8 万元后,他对妻子说 “清仓走人”,却又坦言 “若回本不会离场”,陷入矛盾与挣扎。
林山的操作同样充满情绪化。他缺乏明确策略,跟风买卖个股,2023 年 11 月至今亏掉 45 万元,却仍抱有 “今年回本” 的幻想。方先生入市仅一周就亏掉 1 万元,却安慰自己 “下周会好起来”,这种逃避式的心态,只会让亏损进一步扩大。
三、“野生职场” 的真相:没有乌托邦,只有赤裸裸的风险
许多人将股市视为 “逃离职场压力” 的乌托邦,却忽略了这里的竞争更残酷、规则更冰冷。所谓 “自由” 的背后,是无保障的生存状态和高度浓缩的人性考验。
(一)风险无底线:从负债累累到生活崩塌
股市的风险远超普通职场。陈波用网贷炒股,6.2 万元亏损叠加 5 万元利息,让家庭负债进一步加重,妻子直言 “快扛不住了”;林山亏掉 45 万元后,只能靠压缩生活成本度日,还需向家人隐瞒失业事实;方先生一周亏掉房贷,被迫考虑从事体力工作。与职场 “优化” 后仍有赔偿金不同,股市亏损是实打实的个人资产缩水,甚至可能拖垮整个家庭。
更危险的是 “全职炒股” 的隐性成本。脱离职场后,社交圈萎缩、技能退化,一旦炒股失败,再回归职场将面临更大困难。齐先生关注的许多 “全职炒股博主”,要么亏光本金重新上班,要么因 “非法荐股” 被封号,印证了 “靠炒股赚钱的人寥寥无几” 的现实。
(二)心态的博弈:贪婪与恐惧的轮回
股市是人性的放大器,贪婪与恐惧的交替往往导致决策失误。上涨时,投资者因贪婪不愿离场,错过止盈机会;下跌时,因恐惧匆忙割肉,造成实际亏损。陈波在 10-11 月盈利时想 “赚更多”,不愿及时止盈;12 月亏损时又恐慌割肉,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中信证券在《不要被市场抽走灵魂》一文中直言:“很多人每天的心情拴在指数起伏上,却忘了投资的意义是为生活加持底气,而非定义生活。” 当投资变成生活的全部,人的情绪就会被 K 线绑架,陷入 “赚了狂喜、亏了崩溃” 的恶性循环,最终本末倒置。
四、理性反思:逃离格子间,更要逃离 “认知陷阱”
从格子间走向股市的群体,本质上是在寻找一种 “更优的生存方式”,但不少人陷入了认知陷阱:将 “股市自由” 等同于 “不劳而获”,将 “短期暴利” 视为常态,忽视了投资的专业性与风险性。
(一)先筑 “安全垫”,再谈 “投资梦”
赵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她在投入 180 万元炒股前,先预留 10 万元活钱储蓄,再用 10 万元购买保险、缴纳社保,确保基本生活无忧。这层 “安全垫” 让她在面对短期亏损时能保持理性,不被生存压力裹挟决策。反观陈波、林山等人,要么用借贷资金炒股,要么未预留应急资金,一旦亏损就陷入被动。
对于年轻人而言,赵女士的建议尤为重要:“本金太少应先攒钱,没炒过股就先学习几年。” 投资不是 “裸辞” 后的退路,而是有一定财务基础和认知储备后的选择。
(二)树立正确投资观:慢就是快,先求不败
那位 20 年老股民写给新入市者的三句话,道破了投资的核心:“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盈亏同源,认知变现;先求不败,而后求胜。”“慢就是快” 意味着放弃短期暴利幻想,通过长期稳健投资积累收益;“认知变现” 强调投资是认知的延伸,不了解的领域坚决不碰;“先求不败” 则要求控制风险,避免因一次失误彻底出局。
监管层与券商也在持续倡导理性投资。上交所发布倡议呼吁 “理性、价值、长期投资”,券商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目的都是引导投资者远离投机,回归投资本质。
五、结语: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而是掌控
离开格子间投身股市的人们,看似逃离了职场的束缚,却可能陷入更大的失控 —— 被 K 线左右情绪,被亏损碾压信心,被贪婪与恐惧牵着鼻子走。股市从来不是 “乌托邦”,它只是将职场中隐藏的风险与压力,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某个环境,而是具备掌控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财务储备应对风险,有成熟的认知指导决策,有稳定的心态面对起伏。对大多数人而言,股市可以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不应是 “孤注一掷” 的选择。
正如中信证券所言:“不要辜负每一次下跌,也请敬畏每一次大涨。” 投资的意义,是为生活增添底气,而非成为生活的全部。无论是在格子间里打拼,还是在股市中博弈,守住理性与初心,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与价值。
作者:极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硅谷疯传的新 “MBTI”:Tiz...08-31
- 巨头撤场,“湖南胖东来” 绝地求...08-31
- 离开格子间,他们一头扎进股市:...08-31
- A股新王“登基” 寒武纪凭什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