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见自我
日期:2025-08-09 13:24:43 / 人气:9

上周分享了两个思维技巧,本文将进一步梳理与之相关的自我感受、自我抽离、自我沉浸、自我监测这几个相似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它们来认识自我。
概念定义与总体评价
概念定义
• 自我感受:投入事情时,充分体验过程感受,而非只盯着结果。比如锻炼后感受体质、精力、睡眠的变化。
• 自我抽离:用旁观者的第三人视角看待自己,将自己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如思考工作时长、决策是否冲动等。
• 自我沉浸:回顾行为和思考时,重新代入当时自己,用第一人称“重现”心路历程,再次经历当时情境。
• 自我监测:给自己设定高标准,时刻监测言行是否达标、是否违反准则。
总体评价
这几个概念共同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自我”为处理对象。其中,自我感受大多数时候是好的,可着重养成;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需按场景而定;自我监测大多数时候不好,要尽量避免。
各概念的详细解析
自我感受
当难以从事情中获得反馈时,大脑会产生“替代效应”,把“坚持做这件事”本身当作反馈,一旦坚持中断,动力就会丧失。培养从做事过程中获得反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 感受身体内部信息:关注锻炼后身体体质、精力、睡眠等方面的变化,体会做事带来的能力发挥舒畅感、自身提升等。比如写文章时,关注知识串联、观点表达的愉悦感。
• 设计更有乐趣的方式:对于缺乏反馈的事情,改变方式增加乐趣。如复习笔记时,用“测试”代替直接阅读,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主题等。
• 用经验心态给自己激励:思考事情能增长哪方面经验值,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或者将其视为挑战,尝试攻克困难。
• 想象未来的美好愿景:当短期内无法获得反馈时,具体深入地想象事情在长期带来的好处,如锻炼对未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自我沉浸和自我抽离
回顾过往经历时,存在自我抽离和自我沉浸两种视角。自我抽离是用旁观者视角,保持清醒审视,关注客观事实,动力源于好奇心,情绪中性,身体感受放松;自我沉浸是代入当时情景,重新经历做法,易产生思维反刍,破坏心情和工作状态。
• 自我抽离的作用与应用:采取积极自我抽离视角,可降低负面事件的情绪反应,打破不好的习惯,重新校准方向。它不仅适用于回顾过往,也适用于对当下自我状态的观察和思考。比如工作时思考自身姿势,面对他人请求时从更高角度审视自己的决策。
• 自我沉浸的利弊:回忆美好事物时,自我沉浸可充分打开感官,回忆美好感受,提供正面情感;但进行回顾和复盘时,有意识采取自我抽离视角更有用。
自我监测
心理学家Higgins提出,大脑有追求“做正确的事”和“不做错误的事”两种思维模式,自我监测是追求“不做错误的事”时,全天候监控自己言行的体现。它虽初衷是好的,但常造成困扰,易让人产生焦虑,长时间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
缓解自我监测效应的方式是尽量放松,投入生活,放弃对结果的过高期待和控制欲望,体验当下感受和行为反馈。自我抽离和自我监测的区别在于视角不同,自我抽离是积极的、主动思考能做什么,自我监测是消极的、被动找错误。运用自我抽离时要注意避免变成自我监测,意识到自我监测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我可以做些什么”上可改善。
概念异同总结
• 自我感受与自我沉浸:自我感受注重当下做事的反馈体验;自我沉浸回顾过往经历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代入,回顾正面经历可用,回顾负面经历需谨慎。
• 自我抽离与自我监测:自我抽离采取主动视角,思考自身能做的改变;自我监测采取被动视角,从言行中找错误指责自己,应尽量避免。应对自我监测可运用自我感受加强对注意力的控制,或用自我抽离转换视角。
理解这些概念的异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自我,运用合适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作者:极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如何看见自我08-09
- 产业基金困境:破局不应依赖二级...08-09
- GPT-5 发布了,到底有没有那么...08-09
- 房主任:没有退路,才是前行的最...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