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入 “梦中养老厂” 的打工人,为何终究想逃?
日期:2025-07-18 20:23:55 / 人气:4

当 “互联网养老院” 的滤镜被撕开,携程的真实职场图景令人唏嘘:东东快跑带着 “干 5 年” 的期待入职,却因 “开会耽误吃饭” 两个月便离职;王新抱着 “工作生活平衡” 的憧憬而来,却在领导 “9 点到家后不继续工作吗” 的追问中窒息;老员工猪咪晒出 “早 10 晚 10” 的考勤表,调侃 “送终比养老来得更快”。这场 “程外的人想进去,程里的人想出来” 的围城困境,揭开了 “养老厂” 神话背后的三重矛盾 ——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政策与执行的断层、行业竞争与个体承压的失衡。
滤镜与现实:“养老神话” 的祛魅
携程的 “养老院” 光环并非空穴来风。当其他互联网大厂深陷 996 争议时,它早早推出 “3+2” 混合办公、春节提前放假、四天工作制等政策,2024 年 172 亿元的净利润更让 “躺着挣钱” 的传说显得可信。这种光环对苦内卷久矣的打工人形成致命吸引:王新在百度、快手等多家 offer 中选择携程,只因面试官承诺 “工作不卷”;东东快跑从字节、阿里跳槽而来,直言 “被居家办公政策打动”。彼时的携程,是互联网人眼中 “经济上行时代的幸存者”,是能兼顾收入与生活的乌托邦。
但入职后的现实迅速击碎滤镜。“居家办公仅限面试时提及,入职后要卡等级申请”,王新从未体验过传说中的远程自由;东东快跑因 “晚上 7 点在公司楼下遛弯” 被同事质疑 “摸鱼”,而 “午休和晚饭时都在开会” 成了日常;猪咪所在的开发团队 “早 10 晚 10” 是常态,通宵赶工更是家常便饭。更荒诞的是绩效逻辑:新人王新入职一个月未受培训,却被质问 “校招生凭什么和社招做一样的工作”;怀孕同事申请减轻绩效压力,得到的回复是 “婚是你要结的,孩子是你要生的,标准不会变”。所谓 “养老”,不过是外界对高利润企业的美好想象,而真实的职场是 “既要福利名声,又要业绩增长” 的双重挤压。
这种落差的根源,在于 “养老厂” 标签的误读。携程的高利润来自 OTA 行业的垄断地位(携程系占超 50% 市场份额),而非 “低强度工作模式”。当外界将 “盈利能力强” 等同于 “工作轻松”,便忽略了旅游业的本质属性 —— 越到假期越忙碌,景区突发问题需即时响应,这些刚性需求注定了 “真正的养老不存在”。就像王新的感慨:“所有人都忘了这是旅游公司,国庆假期抱着电脑不敢撒手,这才是日常。”
隐性内卷:行业厮杀下的职场变形
“养老厂” 神话的破灭,更躲不开行业竞争的裹挟。当美团用 “高频带低频” 切入本地酒旅,抖音靠直播种草分食景区流量,京东带着供应链优势高调入局,携程的 “垄断舒适区” 被不断挤压。正如资深员工猪咪所言:“最轻松的时候是去哪儿崛起前,那时候真能躺着挣钱。” 但如今的 OTA 战场已成红海,竞争对手不会给携程 “养老” 的机会,这种压力最终层层传导到每个员工身上。
竞争压力转化为隐性的内卷机制。表面上,携程没有强制 996,但 “产出至上” 的考核标准让加班成了默认规则:王新 “7 点下班被追问去向”,本质是 “不看时长看结果” 的绩效逻辑在作祟;开发团队 “早 10 晚 10” 的节奏,源于 “赶工期” 的项目压力;东东快跑 “吃饭时间开会”,折射出 “碎片化占用时间” 的新内卷形式。这种内卷更隐蔽,也更伤人 —— 它披着 “灵活办公” 的外衣,却用 “工作不饱和” 的质疑、“绩效不达标” 的威胁,让员工陷入 “看似自由实则无界” 的困境。
更值得玩味的是 “政策执行的层级分化”。携程的灵活办公、四天工作制等福利,在实际落地中演变成 “老员工特权”:猪咪坦言 “居家办公卡等级,新人别想轻易申请”;王新所在部门,干了 7、8 年的老员工工作内容稳定,新人却被要求 “快速创新”。这种 “老人养老,新人内卷” 的结构,本质是企业在 “维持福利名声” 与 “提升效率” 之间的折中 —— 用老员工的稳定形象对外营造 “养老氛围”,用新人的高强度产出应对竞争压力。但对挤破头进来的新员工而言,这不过是 “画饼式招聘” 的骗局。
管理悖论:理想政策与现实执行的断层
携程的管理文化中,藏着诸多自相矛盾的悖论。最典型的是 “生育友好” 政策与实际职场环境的割裂:公司推出 10-15 万冻卵补贴、子女陪护假,梁建章被称为 “催生办主任”,但员工却吐槽 “怀孕当年绩效一定 C”;王新的同事因怀孕请求减轻绩效,得到的回复是 “婚和孩子都是你自己选的”。这种 “口号鼓励生育,实际惩罚生育” 的矛盾,暴露了政策执行的底层逻辑 —— 当团队绩效与领导利益绑定,个体的生育需求便成了 “影响集体利益的负担”。
管理风格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矛盾。在携程,员工的体验高度依赖直接领导:东东快跑遇到 “7 点遛弯被指责摸鱼” 的领导,王新碰上 “几分钟不回信息就电话责骂” 的上级,而这些问题向上反馈后,得到的回应往往是 “领导性格就这样,你忍忍”。这种 “纵容强势管理” 的文化,让 “福利好” 的政策成了空中楼阁 —— 福利是公司层面的宣传亮点,而日常压迫来自直接领导,员工最终记住的是 “被约谈” 的委屈,而非 “生育补贴” 的温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规模扩张后的管理失焦”。当携程从 “小而美” 成长为行业巨头,管理半径扩大导致政策落地变形:总部推出的灵活办公政策,到了区域团队变成 “卡等级申请”;公司层面的 “创新鼓励”,在基层异化为 “新人无培训却要立刻产出”。就像王新入职一个月的经历:“没培训、没资源,却被质问‘凭什么拿校招工资’”,这种 “既要又要” 的管理逻辑,本质是企业在 “快速发展” 与 “精细管理” 之间的失衡。
围城困局: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博弈
携程的 “围城困境”,是互联网时代职场神话的一个缩影。外界向往的 “养老厂”,本质是打工人对 “工作与生活平衡” 的集体渴望;而内部员工的逃离,则是这种渴望被现实击碎后的必然。当 “灵活办公” 变成 “居家随时待命”,“生育友好” 沦为 “绩效惩罚”,“高福利” 掩盖 “高强度”,所谓的 “梦中情司” 不过是镜花水月。
但这场困局的启示不止于此。它揭示了 “养老厂” 神话的本质:没有任何企业能在行业竞争中独善其身,所谓 “轻松赚钱” 要么是垄断红利期的短暂现象,要么是政策宣传与实际执行的错位。对打工人而言,与其追逐 “养老厂” 的标签,不如看清企业的核心逻辑 —— 是真的建立了 “效率与人性平衡” 的体系,还是用福利光环掩盖管理缺陷。
最终,携程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没有永恒的乌托邦。当行业厮杀加剧,当管理文化失衡,再美的 “养老” 滤镜也会褪色。打工人的逃离,不是因为 “不知足”,而是因为他们终于看清:真正的职场理想,从来不是 “躺着挣钱” 的幻想,而是 “付出与尊重对等” 的现实。这或许是 “梦中养老厂” 神话破灭后,最清醒的答案。
作者:极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一笔 1500 倍回报诞生了07-18
- “手撕渣男” 的流量红利:已被透...07-18
- “手撕渣男” 的流量红利:已被透...07-18
- 挤入 “梦中养老厂” 的打工人,...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