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从依赖到自在的饮食之旅

日期:2025-09-30 09:47:11 / 人气:25


一、成长背景:被“豁免”的家务与独特的饮食启蒙

自记事起,“我”家就没让“我”做过多少家务事。这种“豁免”并非“我”一人独享,小舅也是如此。自从小舅一家从农村搬到乌鲁木齐,“他”就成了家里第一个能无忧无虑享受童年、完全不用做家务的人。在村里,小舅或许还得帮忙做些田间杂活,到了城里,每天就只剩尽情玩耍。
小舅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早年田间地头的生活经验让他拥有宝贵的生活常识。他凭借口感和一些细微的细节,就能对食物做出有道理的评判,常常挑剔得有理有据。有一次,就因为牛腱子炖得不合他心意,把“我”姥和“我”妈这对在味觉上常起争执的母女都惹得翻了白眼。不过,小舅也有厉害的时候,每逢年节,他能细心地在网上挑选做贵妃鱼糕的荆州店铺,通过评论判断哪家鱼肉碾得够细、淀粉加得不多、葱姜调味合适,然后得意地摆上餐桌让大家猜哪家最好吃。
而“我”呢,从小就一心扑在学习上,一切都为学习让步,连小舅都为“我”让了步。当“我”第一次把扣子缝好拿给姥姥看,期望得到嘉许时,姥姥却严肃地告诉“我”,“我”将来要做大事,女孩子要拎得清轻重,当下的任务是读好书,未来会有很多人帮“我”做这些小事,说完就把“我”的手工作业扔给了刚下班的小舅。

二、烹饪初体验:从简单到多样的尝试

长大后在外闯荡的“我”,既没能兼济苍生,也时常顾不好自己,唯一能坚守的就是在电话里对家人承诺“好好吃饭”,并且在美食资源匮乏的城市里,努力让自己吃到好吃的东西。不过,“我”的嘴刁程度还是比不上小舅舅。
但意外的是,“我”居然学会了做饭。5年前的一段忙碌又混乱的时光,让原本只会热馒头当早餐的“我”开启了下厨之路。第一次做的是不出错的西红柿鸡蛋面,第二次就大胆挑战糖醋排骨,接着又尝试了可乐鸡翅、清炒豌豆苗。随后,“我”跟着留学生的视频,做出了让自己感动到哭的奶油蘑菇意面,还突发奇想跟广东朋友学做蔬菜海鲜粥。更有一次,“我”意外发现中央气象台的B站账号在教做三汁焖锅,立刻尝试,成功香迷糊了全体室友,大家一起共享美食,享受难得的团聚。那段自己动手做饭的日子,美好得超乎想象。后来,“我”爸妈也想远程参与,一个隔着电话教“我”挑黄辣丁,一个发微信说要给“我”寄奶奶寄来的笋子。

三、烹饪热情的消退:洗碗与虚荣的困扰

然而,没过多久,“我”就对做饭产生了厌倦。一方面,“我”不爱洗盘子;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被“一个只会吃,不会做的吃货,是不完整的”这种想法所累,这成了“我”的一种虚荣。“我”坚持做饭一段时间后,最终被洗盘子的痛苦打败。“我”同事提议找个洗碗搭子,可同屋的人都希望能有洗碗机。

四、极简烹饪的发现:回归吃饭本质

就在“我”打算放弃自己做饭,以没时间去菜场和缺少洗碗机为借口时,“我”看到了一个堪称厨房“邪修”的视频。视频里,北豆腐、火腿肠、蔫菜叶简单处理后下锅,清水煮开,把鸡蛋液倒入锅中,撒点盐、丢根香菜,饭就好了。
“我”看了多个类似视频后,发现了其中的门道:厨具讲究极简主义,有锅就行,碗都显得多余,一把剪刀能搞定一切,不用在意摆盘,食物都得下肚,一般就着锅吃。调味也很随意,生抽、老抽凑合用,反正能吃。这种极简烹饪背后,其实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
以前,“我”会把这种做法戏称为“吃饭糊弄学”,但现在,“我”却从中得到了启发。“我”意识到,真正困住“我”的是对饮食的过度恭敬和那些莫名的仪式感,有时仅仅因为一把刀、一口锅没到位,就担心会破坏菜的风味。而视频中的“凑合”做法,不吹毛求疵,菜也不会变味,还省时省力,杜绝了洗碗成本。对于下班时间晚、外卖乏味的“我”来说,能尽快吃上饭、维持住生命体征才是最重要的。

五、新的饮食选择:灵活维持生命体征

现在,在好好做一顿饭和偷懒点外卖之间,“我”有了新的选择——灵活地维持住生命的基础体征。这种方式既减少了点外卖的次数,又能满足“我”想吃口饭的愿望。“我”欣然踏上研究这种维持生命体征的新烹饪艺术之路,并且认为,偶尔偷个懒,在困难处境里也能保证吃上饭,这并不违背“好好吃饭”的初心。

作者:极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极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