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停止裁员:IPO 复苏潮下的投行风向标转向
日期:2025-07-31 16:49:49 / 人气:44

当高盛宣布今年不再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绩效裁员时,华尔街的空气里弥漫着微妙的变化。这家历来以 “末位淘汰” 著称的投行巨头,在 2025 年二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 145.8 亿美元,股票交易收入创历史单季纪录,投资银行费用同比激增 25%。尤其是在港股 IPO 市场,高盛操刀宁德时代、蜜雪冰城等明星项目,重返承销排行榜榜首。CEO David Solomon 那句 “事态正在积极向前发展”,不仅宣告着高盛的业务回暖,更成为全球投行业复苏的明确信号。
从裁员 3% 到停止裁员:业绩反转背后的交易狂欢
高盛的裁员计划曾是今年一季度投行圈的焦点。当时市场消息称,公司计划裁减 3%-5% 的员工,涉及约 1900 人,重点是副总裁级别,预计产生 1.5 亿美元遣散费。这延续了疫情后 “一年一度淘汰赛” 的惯例 ——2023 年初,高盛曾一次性裁减 3000 人,投行部门成为重灾区。但二季度的业绩爆发,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
股票交易的 “历史性突破” 是关键转折点。高盛第二季度股票交易收入达 43 亿美元,较分析师预期高出 6 亿美元,环比增长 1 亿美元。这一成绩背后,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活跃:从美股科技股的反弹,到港股消费股的热潮,交易需求的激增让高盛的交易员们忙得不可开交。更重要的是,IPO 与并购市场的复苏,为投行业务注入了强心剂。今年迄今,高盛宣布的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 30%,远超过去五年平均水平;主导的 Circle、Chime 等 IPO 项目上市后股价大涨,推动投资银行费用升至 21.9 亿美元。
这种复苏并非偶然。从黑石等 PE 机构加速退出,到高盛等投行交易回暖,背后是全球资本对 “黑天鹅事件消退” 的共识。当经济增长预期趋于稳定,压抑已久的交易需求开始释放:企业需要通过 IPO 融资扩张,PE 机构急于通过退出兑现收益,投资者则在寻找高增长标的。高盛恰好踩中了这一节奏,其储备的待办订单量连续五个季度增长,咨询部门收入同比激增 70%,为后续业务增长埋下伏笔。
港股 IPO 的 “高盛时刻”:明星项目背后的资源调度能力
在香港市场,高盛的表现堪称 “王者归来”。2025 年上半年,港股以 1070 亿港元的 IPO 融资额登顶全球,而高盛主导了其中多个标志性项目:布鲁可 IPO 认购 6000 倍,创 2021 年以来纪录;蜜雪冰城冻资 1.8 万亿港元,刷新港股历史;古茗在国际配售获得 15 倍超额认购。这些项目不仅为高盛带来丰厚的承销收入,更彰显了其在资源调度上的核心竞争力。
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操作堪称经典。尽管未担任保荐人,高盛作为整体协调人,将 26 亿美元基石融资中的 11.5 亿美元配售给科威特投资局等顶级机构,规模超过其他四家主承销商的总和。这种 “非保荐人却主导发行” 的能力,源于其深耕多年的机构网络 —— 全球主权财富基金、长线基金等核心投资者,更愿意相信高盛的定价判断。正如高盛亚洲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所言:“我们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投资者,这就是我们能够完成交易的原因。”
对中国市场的提前布局,让高盛在本轮复苏中占得先机。早在去年底,高盛便预判中国市场将回暖,主动调整战略,推介企业赴港上市。这种前瞻性在消费与硬科技赛道尤为明显:蜜雪冰城、古茗代表的新消费企业,宁德时代代表的高端制造,恰好契合了全球资本对 “中国增长” 的再认识。高盛亚太区总裁施南德的表态印证了这一逻辑:“中国仍颇具吸引力,是全球资本流动的讨论焦点。”
投行复苏的连锁反应: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的传导
高盛停止裁员的意义,远超单一公司的业务调整,它标志着资本市场生态的全面修复。这种修复正沿着 “二级市场交易回暖 —IPO 与并购活跃 — 投行收入增长 —PE/VC 退出加速 — 一级市场募资回暖” 的链条层层传导。
在 A 股市场,这种传导效应已开始显现。6 月 30 日,A 股三大交易所一夜新增受理 41 家 IPO 企业,上半年受理总数达 177 家,远超 2024 年全年。影石创新登陆 A 股首日大涨 285%,沐曦集成电路、摩尔线程等独角兽密集申报,这些现象与高盛所处的全球市场形成呼应。清科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一级市场投资案例数同比增长 12.2%,为近三年首次翻红,这背后正是 IPO 退出通道打开带来的信心提振。
但狂欢中仍需保持理性。高盛的业绩爆发依赖于市场的周期性复苏,而投行业务历来具有强周期性。当前的 IPO 热潮中,部分企业为赶窗口仓促申报,部分投资者盲目追逐明星项目,这些都可能为后续埋下风险。正如高盛在财报中强调的,需警惕 “短期交易热情掩盖长期基本面问题”。对投行而言,如何在抓住周期红利的同时,夯实风险控制能力,将是检验复苏成色的关键。
结语:周期轮回中的投行生存法则
高盛从 “计划裁员” 到 “停止裁员” 的转变,是资本市场周期轮回的生动注脚。在经历了两年的低迷后,投行业务的复苏既是对过去压抑需求的释放,也是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投票。但对高盛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享受周期红利,而在于如何在周期波动中保持定力 —— 毕竟,IPO 窗口总有关闭的一天,只有那些既能抓住交易机会,又能控制风险、深耕产业的投行,才能在周期更迭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香港的敲钟现场到华尔街的交易大厅,高盛的故事正在告诉我们:资本市场的冬天总会过去,但春天的繁荣里,更需要清醒的头脑。
作者:极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TVB 前花旦苟芸慧离婚后有意复...09-15
- 祝绪丹直播哽咽又陷点赞争议:气...09-15
- 《三个少年》TF_ING穆祉丞秒...09-15
- 20 分钟提裙 24 次:宋妍霏的窘境...09-15